茶具漫谈——何物衬得春茶香
发布时间:2024-12-07 | 浏览次数:37

    历史上,据说茶产生于唐代,盛于宋代。唐代中叶以后,茶叶种植面积增加,产量也显着增加。正是在这个时期,茶叶开始征税,茶叶开始有文字,茶叶开始被写入书籍。唐代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生活的高度繁荣,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。饮茶的盛行,也使得茶具种类齐全、功能高度专业化。这些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皿,而且有利于品饮过程中的感官享受。它们既实用又艺术。

f11f3a292df5e0fe49b87e6f44a5daa35fdf7209.webp_副本.png

    唐代茶主要有粗茶、散茶、粉茶、饼茶等。团饼茶是当时的主流茶品。团饼茶的加工工艺较为复杂。简而言之,它需要经过“挑”、“蒸”、“捣”、“射”、“烤”、“穿”、“封”七个基本工序。当时流行的饮茶方式是“泡茶”,又称“煎茶”。过程也非常复杂。需要炒茶、磨茶、泡茶、泡茶、饮茶等多个步骤。所用的茶具也有很多,用于磨茶饼的器具有很多,包括茶臼(磨茶机)、茶棒和杵、筛茶的茶篮、盛茶的茶盒、泡茶的炉、鼎、壶、碗等。。、水芳等


    唐代的“泡茶法”虽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,但其饮茶方法和茶具美学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相关茶具在唐代“茶圣”陆羽所著的《茶经》中有记载,在许多唐代绘画中也有记载。例如,唐代画家颜立本的《萧逸赚兰亭图》,描绘了唐太宗时期谏官萧逸骗取“最好的跑步”的故事。编撰《天下文字》《兰亭集序》,呈献给唐太宗。画作左下角,一位头戴纱帽、蓄着长须的老人蹲在风炉前,端着一口长柄大锅(又称“茶锅”)。锅里的水即将沸腾。老者似乎刚刚放下茶粉,正准备用竹钳搅动茶汤。一旁,一名少年正在躬身,双手捧着茶碟和茶碗,等待着。壶内有盛茶汤的碗,供宾主奉茶;灶旁的竹桌上,放着带托的茶轮、碎茶、茶罐。虽然这幅画的主题不是茶,但画的左半部分却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唐代的泡茶场景和茶具。

d833c895d143ad4b151651949ac7b4a4a50f06fe.webp_副本.png

    茶泡好后,备好“勺”,将茶汤放入茶碗中即可饮用。当时,除了用碗喝茶外,一盏茶杯也是主要的饮茶器具。《茶经》中有对当时最著名的邢窑和越窑茶具的比较:“若邢瓷如银,越瓷若玉,则兴瓷不如”。越邑;若兴瓷如雪,则越瓷为佳。”瓷如冰,兴不如月儿;兴瓷白褐,越瓷绿褐,兴不如月三。”除了瓷器本身的颜色和品质外。《茶经》中还有一段话通过比较茶汤来辨别茶具的好坏:“越州瓷、越瓷皆青,青有利茶。。茶有白、红两种。行州瓷是白色的,茶是红色的。“寿州瓷是黄色的,茶是紫色的;洪州瓷是棕色的,茶是黑色的,不宜泡茶。”可见陆羽对越窑烧制的青瓷茶具极为推崇。


    宋代,茶文化高度发达、成熟。宋代茶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:蜡茶和花草茶。蜡茶是团饼茶,花草茶是散茶。在饮茶方式上,除了沿袭唐代的“泡茶”方法外,宋代还有“点茶”方法,即将磨细的茶粉直接放入茶碗中。、等汤瓶烧开后,倒入茶杯中,然后用工具喝茶。在杯子里搅拌。在茶具审美上,宋代人讲究雅俗并重。茶具多以素色为主,线条流畅,质朴天真。

8601a18b87d6277f3aba6bb730fdf13beb24fce2.webp_副本.png

    另外,宋代还盛行斗茶。为了便于观察茶沫浓郁亮白的色泽,当时特别流行黑釉茶壶。建盏是一种黑釉瓷杯。因产于宋代福建路建州而得名。是宋代饮茶者的首选。宋徽宗赵佶在《大观茶论》中直言:“灯色青黑,以玉毛条者为佳”。玉毛条灯就是人们常说的兔毛灯,产于建窑。从苏轼、黄庭坚、陆游、杨万里等宋代文人的著作中,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兔毛灯的喜爱。除了兔毛杯外,不同釉色的深色茶杯,如龟甲杯、油滴杯,以及一些浅色茶杯也会受到宋人的欣赏,可见宋代人多元化的审美观念宋朝的。宋代除建窑外,常见烧造茶杯的有官窑、哥窑、定窑、钧窑、龙泉窑、吉州窑等。“茶杯”的名称也始于宋代。南宋诗人陆游有诗云:“藤有时眩石边,风炉常弃茶盏”。


    明代以来,唐代煮宋的饮用方法改为用开水冲泡叶茶的方法。这种饮茶方式的改变,进一步影响了当时的茶具,有壶、杯等。配套茶具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,茶杯成为品茶、观汤色的专用茶杯。到了清代,就茶杯而言,杯子的造型没有太大变化,但装饰艺术比前代更加精致复杂,构思更加巧妙。

1e30e924b899a901e2c407450550e4700308f525.webp_副本.png

    一些茶具文物历经千年,通过考古发掘等方式为世人所见,为探索千年前的饮茶习俗提供了实物证据。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了许多各个时代的精美茶杯(杯、碗),每一个茶杯都曾盛满香茗,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

    长沙窑青瓷釉“特存”(唐):此碗高5.1厘米,口径14.5厘米,底径5.0厘米。碗底有“丁存”铭文。在“茶”字形成之前,“茶”、“槚”、“荈”、“芋”、“茗”等都用来表示茶。在《诗经》中,“茶”字出现了7处。例如,《诗经·北风》中有“谁说茶苦,甘如荠菜”的诗句。长沙窑是唐代名窑。其时代大致可以追溯到唐初。唐中后期逐渐流行,唐末达到鼎盛,五朝后期衰落。主要生产日用瓷器。唐代以前,茶具、酒具、水具多为一物多用。长沙窑青釉“茶”的出现,也说明唐代已经有了专用茶具。


    越窑青釉玉底碗(唐代):唐代玉底碗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,叫“茶壶”,是茶具之一。此玉璧底碗为唐代越窑烧制。敞口斜壁,高3.8厘米,口径16.0厘米,底径6.5厘米。釉面均匀薄,釉色青黄,开孔不规则,质地朴素,质地柔软细腻。可以说是越窑青瓷的精品。据目前考古资料显示,玉底碗最早出现于唐初,盛行于唐代中后期。因其底座形似玉饼而得名。玉底碗在唐代非常普遍,当时南北瓷窑普遍烧制,如河北的邢窑、定窑,浙江的越窑,湖南的长沙窑等。,全部都是实物流传下来的。


    建窑黑釉兔毛灯(宋代):此建窑高6.9厘米,口径12.5厘米,底座直径4.4厘米,深弧腹,小圈足。因烧制时茶杯内外釉中析出的铁晶体形似兔毛,故名兔毛杯。宋代人们根据兔毛颜色的不同,将其分为“金兔毛”、“银兔毛”、“黄兔毛”。这兔毛灯绝对是“银兔毛”。兔毛灯之所以在当时价值不菲,与烧制技术有关,需要多年的配方和窑工的经验。还和烧成时窑内的温度、氧化还原气氛有关,也需要一点运气。


    吉州窑洒釉碗(宋):此吉州窑碗高4.6厘米,口径11.3厘米,底径4.5厘米。窄口,弧腹,短圆足。通体施黑釉,饰白花。溅釉致密而随意,犹如一幅泼墨图画。看似无心,其实是有意的。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。始烧于五朝,盛于宋代。特别是南宋时期,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私人窑场。受建窑影响,吉州窑也生产各种黑釉灯。吉州窑黑釉产品以木叶纹、剪纸贴花、龟甲斑等最为著名,泼釉也是其品种之一。


    现代茶具有多种材质、形状和类别。按功能主要分为烹饪用具(烧水、热源等的水壶)、饮用用具(茶壶、杯子、带盖碗等)、储藏用具(储水、储藏等)。)茶具、茶具、茶汤用具)、卫生洁具(茶巾、水碗、茶盘、锅架等)、辅助用具(茶道中使用的六件物品及其他配套用具,如滤网、养盆笔、茶莲、茶玩具等);材质有陶、瓷、紫砂、玉石、竹、果壳、金、银、锡、铁、铜、景泰蓝、不锈钢、玻璃、珐琅、塑料等。一般来说,爱茶的人都会搭配合适的茶具根据不同的茶叶和心情。例如,早春冲泡名优绿茶时,宜用透明玻璃杯或白瓷、青瓷、青花瓷的无盖杯。欣赏细腻鲜嫩的茶叶在水中的曼妙姿态和茶汤的颜色变化,是一种美的享受。


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

·地址:缅甸果敢老街腾龙公司
·电话:173-8748-8889 ·邮箱:admin@admin.com
Copyright © 2023-2024 老街腾龙国际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
[ 苏ICP226451 ]